9月24日下午,由图文信息中心主办,图书馆学生管理委员会承办的第34期博雅读书会在图书馆一区三楼培训教室成功举办。本次读书会阅读书目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阿尔贝·加缪的代表作《局外人》,图文信息中心邀请了自由职业者、阅读爱好人四毛(笔名)为本场读书会的领读人。图管会管理实践部赵若希同学主持此次读书会。

读书会伊始,领读人以一句“今天妈妈死了,也可能是昨天。”这一句经典开篇,将大家瞬间带入《局外人》那个疏离而炙热的故事氛围中,开启了本次的读书会。她从推荐阅读本书的理由、作者详细介绍、小说主要内容以及个人的阅读思考四个方面循序渐进进行了解读,让大家对这部作品有了全面的了解。

阅读的本质是借他人的生命经验拓展自己的认知边界,阅读并对当下所处的环境或心境进行思考,才能让我们在生活中做出更清醒的选择。
领读人最后提出了关于默尔索这个人到底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思考;默尔索的"不撒谎"特质对当代社会的警示意义;年轻人对婚姻、家庭等社会规则的反叛等社交疏离的现象以及活在当下的“默尔索”该如何做的讨论。
在读书会共读环节,主持人设计了一场别开生面的“声音的漂流”接龙游戏。同学们踊跃参与,朗读书中主人公默尔索面对母亲的葬礼、与女友的对话以及他被审判后的心理活动那些直击灵魂的片段。


思想的激荡,最终要回归个人的思考。在读书会的自由分享环节,有三位同学分享了他们从《局外人》中获得的独特感悟。
分享一:
《局外人》里的主人公,他只是坚持了自己真实的感受,结果就被主流社会贴上了"冷血"的标签。有时候,你可能会发现,一个人被认为"有罪",仅仅是因为他没有按照社会的剧本去"表演"。
分享二:
默尔索的“局外人”生活态度对比大多数人的“合群”。我们何尝不是在表演“正确”的情感?宁愿做世界的局外人,也不做自己的陌生人——这或许是对荒诞最温柔的反抗。
分享三:
这本书最让我震撼的不是主角默尔索杀了人,而是他自始至终都以一种疏离的态度面对生活。不管是他母亲去世,还是后来在法庭上被法官判处死刑。他不是麻木,只是活得太真实。
加缪的《局外人》以主人公默尔索的“冷漠”人生为主线,用一个极端的故事展示了个体与社会的疏离及存在的荒诞性。其对社会规训、情感真实性的拷问,至今仍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。

一次共读,一场讨论,我们或许未能解开所有关于现实的困惑,但那些在观点碰撞中闪现的火花早已在心里播下了种子。或许共读的意义本就不在"解开"而在"看见",看见困惑背后的多元视角,看见自身认知的边界。期待下次读书会再见。